深圳市罗湖区惠风古陶博物馆2020-2029年公共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一、 总则
为了切实学习和实践“两个维护”、“四个自信”,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文化发展战略布署,融入创建深圳市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大局,丰富居民文化精神生活,综合提高博物馆运行质量和水平,开展规范、高效、优质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活动,结合博物馆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二、 编制规则纲要背景
深圳市罗湖区惠风古陶博物馆注册办理登记有近10年历史,每年组织举办公益展览和文化活动至少5场以上,利用“博物馆之友”平台以“周末文化沙龙”形式开展的文化活动自2017年开始,已举办了近百场各类题材的公共文化活动,具有一定品牌效应,一定规模和经验。但前期举办开展的活动随机性较大,工作开展缺乏规范性。随着党和国家及省市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博物馆公共文化建设的规范发展,努力打造让市民满意,让文管部门放心的公共文化品牌,做好长期规划,做实年度计划,规范运行发展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 指导思想
以高效优质为宗旨,强化公益性公共文化运行机制。以丰富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主旨,拓展社教公共文化服务前沿半径,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为初心,为社会唱响主旋律。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为目标,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活动新内涵,探索新形式。
四、 目标
本规划制定十年发展目标,分三个阶段实施。2020年至2022年3年为第一阶段,2023年至2025年3年为第二阶段,2026年至2029年4年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2020年至2022年:
2020年,为“基础年”,着力制定健全管理制度,理顺运行机制,规范管理行为,提高运行质量。
2021年,为“巩固提高年”,在管理软件建设、运行质量、规范管理等方面测评评估,查遗补漏,纠偏匡正。
2022年,为“规范运行年”,在制度健全,运行健康的基础上规范高效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并开展网络文化活动。
三年时间,组织举办临时展览9场次,“周末文化沙龙”50场次,组织开展进工厂、下街道、进社区文化活动不少于20场次。
第二阶段,2023年至2025年:
2023年,为“网络文化开发年”;
2024年,为“网络文化提升年”;
2025年,为“公共文化品牌塑造年”。
在第二阶段三年公共文化计划中,在保持第一个三年计划活动和展览数量不减、质量不降的基础上,做到线上线下共同发展,每一场线下活动和展览都要搬到网上进行复展。
第三阶段,2026年至2029年:
经过前6年的基础建设,软硬实力的夯实,以及线下线上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博物馆必须成为深圳市的一张文化旅游名片,我们开展的公共文化也将成为深圳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三个发展阶段,共四年时间,目标如下:
(一)利用博物馆在大鹏区所城改建打造的博物馆群落平台,充分发挥优势,扩大公共文化活动规模,提升活动层级。
(二)适时与世界博物馆协会联系寻求合作,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输出到国外,把国外优秀的文化因子引入国内,在国际上做好一个文化使者的角色。
(三)充分联合国内较具规模,影响力较大,品牌效应突出的文化单位和机构,互联互融,资源共享,共同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出策献力。
(四)争取在2028年底,向全国发起组建公共文化事业联盟倡议,联合国内热爱公共文化事业的个人、机构、组织,制定章程、标准和规则,成为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
五、 保障措施
为了实现规划目标,必须落实以下措施和工作任务。
(一)一心一意依托各级党委政府和政府桥梁联系机构的支持帮助。要本着“贴近、融入、无隙”的原则,把工作做好,密切联系,获得政策和资金帮助。
(二)要不断检测查找管理短板和运行机制梗阻环节,持续加强流程优化工作,促进公益性公共文化事业和博物馆整体发展。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多角度多侧面多形式地形成队伍优化机制,重培训学习,重考核奖罚,重成果激励,杜绝嫉才妒贤阻碍事业发展。
(四)强化志愿者的辅助功能,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培训扩大志愿者队伍,增加长期志愿者比例,保障公共文化事业发展需要。
(五)成立展览和公共文化活动考评小组,严把方案大纲审查关,确保展览和活动的质量和政治立场端正。
(六)大鹏所城博物馆群运行后,经营活动与公益性文化活动要配比适当,人、财、物和经营利润要确保30%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
(七)大鹏所城博物馆群改建运行后,设立信息与学术研究所,改变此项工作薄弱的局面,加强信息搜集交流、宣传推广、学术研究及学术成果发布运用和文创开发、市场推广工作。
(八)博物馆成立规划推进落实小组,组长由馆长担任,负责规划的有步骤有计划稳妥实施,为规划发展目标提供组织保障。
(九)深入开展相关机构单位互融互通,强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重点做好与深圳市社区文化协会与深圳市玺宝楼青瓷博物馆等机构的合作与平台建设。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